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媛媛)企业出现财务造假,将面临怎样的处罚?如果按照现行会计法,企业面临的最高处罚为10万元;如果按照最近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的会计法修正草案,“10万元顶格罚款”或将成为历史,企业将可能面临违法所得最高10倍的罚款。大幅提高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是会计法修正草案中最受关注的变化点。
根据会计法修正草案,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2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对单位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0万元的,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公职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其中的会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证监会通报2022年案件办理情况》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共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46%。据有关统计分析,近10年涉及财务造假处罚的行业覆盖了基础化工、医药生物、传媒、有色金属等30个领域。对此,中瑞税务师事务所董事、合伙人孔令文告诉记者,财务造假危害巨大,社会公众对其深恶痛绝。加大对财务造假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可能影响市场的公平公正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国家税务总局全椒县税务局副局长徐再如认为,在监管层打击财务造假中,“10万元”顶格罚款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财务造假之所以屡见不鲜,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违法成本较低是一个重要因素。修正草案加大财务造假处罚力度,将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保护投资者权益,更加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
通常,上市公司代表着国内质地最优良的企业,其财务报表需要向社会公众披露,因此,会计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无疑最受关注。一般来说,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披露财务信息的法定义务,可能更容易隐瞒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对此,吉林财经大学中国大企业税收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姜新录提醒,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管控效能,提升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规范度,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建立起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避免出现财务造假。